人民日報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雜志社主辦
近年來,我國傳統產業在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運用數字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我們選取了相關案例,呈現相關企業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的經驗體會。
乙巳蛇年春晚的舞臺上,3000架無人機在重慶分會場騰飛,夜空頓時綻放出“賽博煙花”,帶來一派璀璨奇幻:沸騰火鍋里跳出巨大辣椒,中歐班列穿越時空隧道,山茶花、新春燈籠等接連登場,用硬核科技演繹中國浪漫。
作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途徑,科技成果轉化至今還面臨中小微企業“不愿轉”、科研人員“不敢轉”等情形,如何打通這些卡點堵點,助推實驗室成果加快從“書架”走上“貨架”?
雖然目前產業規模還不是很大,但量子科技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蛟S,當將來的人看到我們還沒有大規模使用量子通信、量子計算機,就會像我們現在看到沒有學會用電的古人一樣。跨越百年的量子科技,還將源源不斷創造更多驚喜。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主任劉郁林表示,人工智能作為當前全球創新最活躍的領域之一,正在持續賦能千行百業。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也正在我國網民群體中快速普及,并深刻影響著用戶的日常工作與生活。
累計引進23個數據(智算)中心,算力規模達到每秒53.12百億億次浮點運算……圍繞數據中心上下游打造千億級數字產業集群,貴陽大數據科創城在貴安新區應運而生。自獲批建設以來,3年時間里,貴陽大數據科創城目前已集聚企業1355家,注冊資本總額超過1700億元,其中大數據企業800多家,占比達六成。
創新路上,追夢的人們奮楫揚帆,開啟新的征程。乙巳蛇年新春將至,我們邀請了來自基礎研究、航天科研、極地科考、農業科研等領域的6位科研人員,聊過往收獲、談新年期待。過去一年,他們潛心耕耘,收獲滿滿;新的一年,他們蓄勢待發,期待突破。夢雖遙,追則能達;愿雖艱,持則可圓。我們期待和祝福每位科技工作者都能不負努力,實現夢想!
日前,教育部集成電路高純化學品制備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委員會(擴大)專題會在北京化工大學舉行,薛群基、曹湘洪、舒興田、吳慰祖、譚天偉、陳芬兒、孫麗麗、楊為民、應漢杰、張立群、高雄厚、呂劍等12位院士聯袂出席。是什么話題讓他們共同“打卡”這個僅有數十人參加的小論壇?
政策激勵下,南京江北新區管委會、南京大學與張志炳團隊建立南京微界面技術研究院,以公司化形式運營。“因專利數量多,我們申請了‘賦予長期使用權’。專利有效期內,研究院與學校約定專利使用費的上交方式,在研究院內部,團隊享有控股權?!睆堉颈f,這極大激發了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暗物質對宇宙影響深遠,那是一種看不見的力量,默默推動著宇宙的演化。探測和研究暗物質,是一個拓展人類認知邊界的過程,科學家不斷提出新的理論和研究方法,每一次新發現都可能顛覆我們對宇宙的認識。本期“瞰前沿”關注暗物質研究,了解一下那個充滿趣味和激情的暗物質世界。
磚,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我們日常最熟悉的建筑材料之一。小小一塊磚,在人類文明演化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從底格里斯河上游9500年前的古老磚坯,到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發掘出來的磚塊;從我國藍田出土的5000年前仰韶文化晚期燒結磚,到秦朝燒制水平領先世界并大量應用到工程中的磚塊……縱觀磚的起源與發展,材料工藝不斷創新,應用場景持續拓展。
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出艙活動,從單船飛行到空間站巡天,中國載人航天從無到有,用30年跨越了發達國家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星空浩瀚,追夢不止。自強不息的中國人奮力書寫用航天夢托舉中國夢的壯麗篇章。
記者從國家統計局獲悉:2024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為36130億元,同比增長8.3%。我國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快構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增強,為研發經費持續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1月22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的“兩院院士評選2024年中國 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江蘇南京揭曉。入選的科技進展直接觸碰科技最前沿,涵蓋視覺芯片、細胞療法、大洋鉆探、低溫制冷、人工智能等諸多領域,表明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極限正不斷拓展。
青藏高原新增銅資源量2000余萬噸,鋰礦和鈾礦找礦均取得重大突破……大宗礦產是制造業的“糧食”。1月以來“三礦連發”,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實現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為制造強國奠定資源基礎。
2024年,深中通道、川青鐵路鎮江關至黃勝關段、北京地鐵3號線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建成運營。今年,它們迎來春運“首秀”??萍际侄沃ΓO測流量防擁堵;上線保暖神器,加強巡檢保安全;做好接駁工作,“無感換乘”優體驗……面對春運大考,工作人員多措并舉、協作配合,為群眾安全高效出行保駕護航。
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當前,我國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75%以上,中小企業是推動創新的重要力量。浙江杭州一家中小企業,另辟蹊徑持續創新,闖入一條新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