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雜志社主辦
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手機安全回收處置示范項目日前啟動試運行,標志著該集團成為業內首家具備線上線下自主回收、自主拆解、自主熔煉一體化能力的手機回收處置企業,為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形成電子涉密載體銷毀處置及資源化利用網絡邁出探索步伐。
記者從國家林草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古樹名木保護條例》將于3月15日起施行,這是我國首次以行政法規的形式明確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應遵守的行為規范,填補了古樹名木保護領域國家層面的法規空白。
一條條溝渠從山頂的觀音山向下,一路串起森林、村寨和梯田。得益于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生態系統,山頂沒有水庫的哈尼梯田卻不缺水,水源、能源、食源,在一座山里幾乎就能完成整個循環。漫步梯田間,追憶上千年,記者走進大山,了解世界遺產哈尼梯田背后的生態密碼。
杉木是我國南方特有的用材樹種。福建省洋口國有林場與南京林業大學等單位組成杉木育種科研團隊,在茫茫大山中尋優樹、于寂寂深林間育良種,推動杉木育種科研與推廣應用取得重大成果。他們選育的杉木良種已推廣至15省份,造林面積達3000多萬畝。
從廣西電力交易中心獲悉,202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累計成交綠電量達91.6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53.9%;結算綠證818.06萬張,同比增長165%。
環繞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串聯黎母山、五指山、吊羅山等多個自然保護區……去年底,海南環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旅游公路正式通車。這條公路將生態優先理念融入規劃和建設全過程,采用綠色環保工藝,探索生態保護與發展的平衡點。
板栗是北京市特色經濟和生態樹種,其栽培歷史非常悠久。北京市相關單位通過實地調查發現北京密云、懷柔、房山、平谷和昌平等地自然分布有較多的板栗實生古樹群體。其中密云“栗樹王”是北京地區記錄在冊和實地調查中發現的生長健康的板栗樹中胸徑最大的一棵。
記者從國家林草局獲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推進濕地保護修復,組織實施濕地保護修復項目3700多個,新增和修復濕地100多萬公頃,全國濕地面積穩定在5635萬公頃以上。建立各類濕地自然保護地2200多處,重要濕地生態狀況得到明顯改善。